第三章「進化」這個概念

  我們採用「進化」這個名詞,既可用來討論舊有的現象和問題,也可以用來說明「再進化」這一項新的事實。這一章有兩項重點,一是在本書進入正式敘述與討論之前,對於我們所以採用「進化」這個名詞,以及與這個名詞有關的一些概念,先用這一章來作一些必要的說明(讀者也須要先看這一章,對全書才容易理解)。

  另一個重點,是對「進化不夠的人」作一些說明,這一部份與全書內容都有關係,也是討論現代人的問題,必須先說明的一些背景資料,是了解現代人的重要線索。

  一、達爾文之後

  先要說明,這一章與這一本書中所談的「進化」,都與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兩回事。達爾文的進化論是解說物種由來,我們是用「進化」這個名詞來討論現代人的問題與「人的進化問題」。但在另一方面,達爾文的進化論已表現出世界上所有物種(包括人類在內)時時都在進化之中,在這一章的開頭,談談達爾文之後的發展,看看達爾文的進化論與我們所要談的人的進化問題之間,是否能找到一些連接的線索。

  達爾文用「物競天擇,適應者存」解釋物種的進化,他所闡述的動物競爭,求生存,以及個體與環境的關係等各方面都有後續的研究發展,尤其是在第二次大戰之後,在動物行為的觀察研究方面,不斷的有新的成果。又如近年在基因方面的研究,也都和進化知識大有關係。

  二、人的進化問題

  在各方面有關進化知識的研究發展中,最顯著而與人的進化問題有關,值得特別說明的有兩方面,一是動物的生存競爭,並不僅是個體的事,顯然可以看出這生存競爭在物種族群方面的運作。我從民國五十幾年(一九六幾年)開始翻釋介紹一些動物行為方面的資料,後於民國六十四年(一九七五年)出版「人性分析新論」與「成敗原理」二書時,曾分別以「動物的領土行為」與「動物對人口的控制」為二書中的一章,用以幫助說明對人性與人的行為的認識,在現在這一本書中,對於人的心理和行為,在無形中受到物種求生運作的支配和影響的情形,仍然覺有再說明的必要。

  另一方面,由於達爾文的進化論,大家自然也認為人也是一直在進化之中,人也一直存在著進化的事實,但以往似乎是把人的進化問題併在達爾文的進化論中去思索與了解,並不是專門來研究討論人的進化問題。

  把「人的進化問題」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中獨立出來,就人的特點與人類進化的特點作專門的研究,從某些角度看,許多研究人類歷史文化的學科,以及許多研究人的學問,例如人類學、生理學、心理學等,也都可以看作是研究人的進化問題的資料。但是,如果真正要使「人的進化」這一專題獲得成果,就必須要有對人心性更深入與更明確理解的知識。

  三、主動「再進化」的發明

  從與動物相同的角度看,動物行為的研究與動物進化的知識,對人類也有相當的關係,例如動物為了要求種或族群的生存,一方面要求個體有求生意志與求生能力,因為個體的存在就是群體生存的基礎,但在另一方面,物種為了種的生存,又有各種控制人口的行為。從人類方面看,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求生意志和求生能力,在另一面,也同時無形存在著一套「死亡傾向」的系統,這求生與求死二者之間的消長變化,可以透露出許多人的行為的消息。又如個體受環境的影響,會產生基因變化,並因而將某些特性遺傳到下一代。這些都是人與動物共同的規律。

  但在另一方面,人異於動物的特點,不僅無法列舉,並且也不容易說明白。這人之異於動物的內容和性質,自古以來已有不少的闡述,我們在此只就這節標題「主動再進化的發明」給以說明。

  這所謂主動再進化,是先假定人是在進化的程序之中(人的進化是在與環境交互作用下漸漸緩慢的進行,可以看為是被動的),現在在此程序之上,可以主動的使自己開啟進化的程序,所以叫做「主動再進化」。這「主動再進化」的開啟,是要經過一定正確的程序,這套程序現在已建立有說明的理論系統和實踐的具體步驟和原則(有系統的一系列的進度)。這套程序是經由自內改變意識狀態,從而改變氣質和體質,是自內到外整體的變化。

  正因為這是整體的變化,所以這套「再進化」的程序也可以自外在觀察得到,這其中主要的一項特點,就是這本書在後面用專門一章來敘述的「開頂」,這開頂自古以來都是屬於神祕的範圍,但在我們已是相當普遍的事實(我以前寫書,凡是談到「開頂」的時候,都要附帶說明,希望有學者或學術機構或其他團體,來對這「開頂」作紀錄與研究,因為這是對人類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的工作)。

  因為開頂之後,頭會變大些,不少人可見到頭骨明顯的變化,再加上對內在意識狀態改變的觀察與因心性變化在外在的表現等等,可以知道這開頂之過程與腦的再次發育有密切的關係。在人腦不再發育之後,如此經過開頂的過程而開啟腦再次發育的程序,是人身心整體的變化,我們用「主動再進化」來表達這種主動重新開啟的過程。

  人類腦的發育是一大特點,在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五年年底出版「達爾文大震撼」(古爾德著程樹德釋)一書中,對人腦的發育情形有專門的討論,其第八章「人類的嬰兒是胚胎」說明人類在出生時,只有成熟個體的四分之一的腦容量,也說明人類要到出生六個月後,腦部發育的程度才會和黑猩猩剛出生時相當。人類所以如此「早產」,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人類特別大的腦袋,必須縮短懷孕期,「在腦組織只有成熟體積的四分之一大小時,就要分娩。」

  該書這一章最後一段說:

   我們腦子的大小可能已經到達它所能增加的上限了。大腦這個人類演化最重要的特質,終究限制了自己體積繼續生長的可能性。如果婦女的骨盆無法重新設計,而我們還想要順利生產的話,那人腦可能就必須滿足於腦子現在的大小。不過這也沒有關係,我們可以在未來的幾千年,努力學習如何利用我們大腦與生俱來的潛能,而這也正是我們目前尚未了解與開發的神祕之境呢!

  這一段話所說的腦的大小所能增加的上限,表示出人類在進化方面所受的限制。現在我們經由這開頂的過程,使腦再次發育,使人類主動的再進化,這無論是對受惠的個人或是對人類的進化,都具有莫大的意義和價值。

  這一節的標題是「主動再進化的發明」,在說明「主動再進化」之後,對「發明」二字也須要附帶作一說明,首先,人類存在有這「再進化」的可能性,才談得上有這樣的「發明」,但是,現在這「再進化」的事實,不僅是「發現」,實在應該說是「發明」,而且這「發明」的確來之不易,不僅是許多條件的會合,並且經過長期鍥而不捨的過程。這「主動再進化」絕對不是可以偶然「發現」的。這發明是基於對人完整的認識,在敘述的理論和具體實踐的程序都有完整的體系,而且與古來的各種「傳說」剛剛相反,完全是新的創造。這「主動再進化」在認知、說理與實踐程序各方面的成就與成熟,使得這「主動再進化」可以普及於大眾,使有志於「主動再進化」者獲得成就。

  四、採用「進化」這個概念的原因 

  我們這本書,採用「進化」這個名詞來說明個人主動自我改變的過程,有多方面的原因,我們也認為這是較好的方式。

  首先,採用「進化」的說法,是因為有「主動再進化」的發明,如果不能夠主動再進化,採用「進化」的說法就沒有意義。現在因為可以主動再進化,就可以用「進化不夠」這一概念來看現代人遭遇到的許多問題,而用「主動再進化」來作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。事實上,在了解現代人與現代社會情況之後,不論是否採用「進化」這種說法,這「主動再進化」實在是現代人自強自救唯一的大道。

  進化是一個概遍化Generalization的名詞,這個名詞並不排斥任何研究人的知識,例如不論是從心理學、生理學或文化與社會各方面來討論人的成就與人的問題,也都適用「進化」這一概念。在另一方面,無論是個人問題、人際關係問題、社會問題或與人有關的其他方面的問題,都是非常的複雜,如要便於理解與討論,先就須要有個概遍化的概念,例如每一個人都不相同,甚至於有相當大的差別,這有多方面的原因,先天的,後天的,環境的等等,可能說不清楚,但這種情形,也可以抽象的說是進化情況與進化程度的不同。

  「進化」這個概念,可使靜坐者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,這與以往「成仙」「成佛」的傳說完全不同性質,是看得見的,可以掌握的。

  「進化」提昇人生的境界,也是人生追求的目標。人在一生當中,除了外在的事業與各種經歷之外,還有自我內在成就的一面,不斷的進化也就是不斷的在提昇人生的境界。

  讀完了這一章,讀完了這本書,對我們採用「進化」這一個概念的理由,會有較深的理解。

  五、「進化不夠」的人

  我在民國六十四年(一九七五年)出版的「人性分析新論」一書中,最後特有一章「意志哲學與浩然正氣」,說明「人是宇宙進化偉大的成果」,但這一節,我們從另一角度來表述一些「進化不夠」的現象。

  人是一直在進化中,尤其是個別之間存在有極大的差異,但就一般情形來說,現在的人類仍然可以說是「進化不夠」。

  「進化不夠」這種看法和講法,當然是因為有「主動再進化」的事實,如果我們不能夠「主動再進化」,光是叫喊現代人進化不夠,實在沒有意義。

  這一節「進化不夠的人」所列舉的許多現象,幾乎可以說是對現代人概括性的說明。我們所以如此的表述,乃是根據近年來對我所說「覺人」與許多開頂覺友的觀察,知道這些「進化不夠」的現象可因「主動再進化」而得以改善,才將這些現象列入這「進化不夠」中來,在另一方面,這一節「進化不夠」的內容也是選述一些有代表性的,當然無法對這「進化不夠」的現象作較完全的說明。

  1.健康程度不夠:雖然在個別之間有很大的差異,但這「健康程度不夠」仍然可以說是一般的情形。一般人對於環境的壓力和對於各種感染的抵抗力都顯然不夠。人患病之後,身體會對疾病發生作用,以求恢復健康,但這對抗疾病的過程,並不是要把病完全清除,而往往是一種「過得去就算了」的情形,使得身體無形中留存有以往患病過程的影響,許多人有慢性病。在「心」方面也是同樣情形,許多人都一直沒有清除在心理方面遺留的問題,社會上精神病患日漸增多。這種對身心方面不能徹底清理的情形,正是「健康程度不夠」的象徵。

  2.空虛:我用「空虛感」這個名詞來表達一種心理狀態,表達不同的氣質和意識狀態,這個名詞很抽象,也有很大的範圍,但如有了這個「空虛感」的概念之後,這種「空虛感」存在的情形就可以從個人心理狀態和行為觀察得到。

  這「空虛感」有不同的程度,個別之間有極大的差異,一個身心健康程度極高的人,這空虛感可以說是「接近零」,一個空虛感極重的人,常在恐慌苦悶中生活,情緒不穩定,沒有安全感,極端迷信,容易患精神病,免疫力與對疾病的扺抗力也較差。

  這空虛感可能和遺傳有關係,但據我們的觀察和了解,和後天環境因素更有關係。如果把人的成長用樹來比喻,有些樹可能根基穩固,有的樹可能受風吹雨打而動搖了根基。人的心靈,尤其是在胎中與幼小時期更是重要,例如在胎中時,如母親的心情與情緒有大的變化,對胎兒的心靈也會有大的影響。這方面的情形,在本書其他有關地方還會談到。

  人在離家求學或在進入社會工作以後,如果這空虛感程度低,就比較能夠經得起挫敗與打擊,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較強。那許多精神病患與自殺者,經不起挫敗與打擊,多是空虛感重的人。我與熟人聊天談到對幼兒的教育時,總常表示出如何注意培育幼兒的心靈,使其減低空虛感。

  因為現代社會環境帶給人極大的緊張和壓力,同時許多人原本就有較重的空虛感,因而這空虛感也正是現代人的一項特點。這空虛感也可以因內在意識狀態的改變而逐漸改善,如果在這方面沒有作好,許多心理疾病也不容易醫好。

  3.矛盾:潛意識中存有矛盾,這是普遍的情形。這潛意識中的矛盾,也和前面的「空虛感」一樣,是我的說法。我從內在經驗,對於人腦非常發達但不統一的情形,有非常深刻的印象。人的腦發達到很容易自己欺騙自己,一個人開始認識環境,開始學習,以及以後成長的過程中,腦對事與環境的認知與思維的過程中,有能力自由選擇,可以對許多矛盾衝突的或不明白的因素或情況「視而不見」,只是選擇性的認知和思維,這可以說明人是不斷的在「自欺」中成長。聽說現在電腦也有這種過濾掉不相關因素的設計,但人腦卻更是發達,那許多經選擇掉的東西卻都存在於潛意識中。這種矛盾雖是無形的存在,但也可以看為影響人心態的一種動力,這在本書其他有關之處還會談到。

  4.自欺:「自欺」「欺人」與「被欺」似乎是同一個系列中的東西,在個人心理和行為的表現中,彼此有密切的關係,在此可以「自欺」來代表這一系列的心理和行為。

  「自欺」可以看為「進化不夠的人」普遍存在的特點,但在個別之間有極大的程度上的差別,有不同的表現。

  因為這「自欺」的特點常常是不自覺的存在,因而許多人都覺察不到,但在有了這種認識之後,再留意觀察,便容易知道這「自欺」的特性是普遍的存在。

  一般人以自欺來滿足自己,附會許多不實在的東西。一般人也以自欺的方式來求解決問題。愈空虛也就愈要自欺,甚至於有些人就希望有人來騙自己。

  5.其他方面的表現:我在「意識自覺到生命自覺」那本書中,也談到一些「進化不夠的人」的心理特點,大要內容是說一切行為動機是為自己,但卻以理想或其他理由來欺騙自己,假如人性能夠進步一點,進步到知道自己的自欺和自私,而在與人發生問題時,能夠提高到對彼此都好的層面,這人際關係便大不相同。那本書也談到,在如此個人自欺的背境之下,不能希望現代的文化、思想和制度能夠真正解決問題。

  我在其他書中,也談到「王莽這個符號」,那王莽作為被「心結」所支配的心理和行為反應的代表。這「心結」形成可有不同的原因和情形,許多人都有這「心結」,這「心結」成為一種動力,使其精明現實,好鬥善鬥,但等到他做了皇帝之後,原先那「心結」的動力消散了,他只有壞事,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。像這樣從心性心理來解釋許多政治上的表現,可以解答許多一般人無法解答的問題。由這個「符號」來看近百年來許多中外歷史上的人物,便可知道「王莽這個符號」非常管用。如果再進一步對這「心結」所產生的「動力」與對他人的「感染力」有深刻的印象和認識,便容易了解,不能期望某些有影響力的人物以理性和智慧來解決問題,因為他們的行為在有形無形中是受他們「心結」的支配。由此可見這提昇人性的重要性,當「進化不夠的人」逐漸成為「再進化的人」的過程開動之後,美好的社會制度、人際關係與世界人類和樂共處,才有真實的基礎。

  6.心理特點簡述:各種心理特點是說不完的,在此我們只以「空虛」「矛盾」和「自欺」三者作為代表。這種說法未見於我的其他著作中,主要用意是要以這些心理特點來解說許多現象。一般讀者如對這些心理特點有深刻明白的認識,也自然對許多現象容易了解。

  這些心理特點,應該看為彼此關係密切的一個整體,例如,如果從「空虛」方面看,愈空虛就愈想要解答許多不能解答的問題,愈空虛就愈是要自欺,那「空虛」「矛盾」與「自欺」三者是「進化不夠的人」的本質,這在靜態方面就表現為以自欺方式來解答與解決問題,在動態方面,那「自欺」就是一種衝動,或一種驅迫(drive),或一種需要(want)。我在「關於再進化的簡要說明」那本小冊子的序中就已曾說:

  現在社會充斥迷信詐欺與誤說,集非成是,多數人心靈空虛心理失常,因而這二者之間形成了熱烈的「供需關係」。

  這一節所說的這些心理特點,可用來解釋近代社會許多現象,例如各地「新興宗教」的盛行,社會上那麼多人容易受騙,那麼多人迷信等等,並不是說些什麼就真有那麼一回事,也不是那些教主真有如何的特別,而是有那麼多心靈空虛的可憐的群眾,他(她)們內在有種驅迫的動力,他(她)們要以自我欺騙與受騙的方式來求得滿足。就此角度來看,他(她)們所接受的所信奉的,其內容、形式與說法,都不重要,都只是一種機會使他們接觸到而已。因為這只是當事人的心理與心理動力的問題,如對那些教條或功法去解說與分析都不具意義。各位讀者也只有從這心理的角度來了解,才能夠對近年社會的許多現象獲得理解。

  六、本章小結

  這一章提出許多新的概念,用了好些新的名詞,這都是根據新的認識。而在另一方面,這一章的許多概念也都只是簡略的說明,例如「空虛、矛盾、自欺」那些心理特點對人心理與行為的關係,如要細述,可獨立為有系統的著作。

  把人的問題(例如空虛苦悶、健康不夠、覺得人生沒有意義、人際關係惡劣等等)統統歸結到「進化不夠」,如果不了解「主動再進化」這一事實,會覺得這是奇怪的想法和說法,但如對「主動再進化」這一事實有了認識之後,一方面可以理解現代人的問題都根源於「進化不夠」,在如此情形下,不能夠有其他有效的辦法來解決問題,唯一解決問題的道路,就是「主動再進化」。

  舉例來說,個人被外在各種因素影響,自身無能為力,好比外在吸引力大,自己吸引力小,自己動搖無力反應,現在經過「主動再進化」之後,環境情況與吸引力沒有變,但自己的吸引力增大了,環境再也動搖不了自己,自己的情況也就改變了。經過「主動再進化」之後,可以發生根本性與全面性的作用,而且這些作用持續不斷的進行,可以一直不斷的有進步。

  就拿前述幾項心理特點來說,空虛是生命虛弱的表現,也是苦悶悲觀的根源。潛意識中充滿矛盾,使人在學習、認知、思考、處理問題與對環境反應各方面,在效率與正確性方面無形中都大受影響。這空虛與矛盾的本質,使人以自欺方式來面對環境與問題,既無正確的看法與理解,實際上也沒有辦法真正解決問題。

  這些「進化不夠」的心理特點,在「主動再進化」之後就可獲得改善,一步一步的使人真正沒有煩惱,以清明的頭腦面對現實,實事求是的解決問題。如此由自我的改變,絕對不是現存的任何辦法可以相比的。但事實上,也可能只有理性而不自欺的人,才容易理解這「主動再進化」的事實,那些因空虛而依靠「外力」的人,迷信而不求理解事實的人,只有在「自欺」與「被欺」的輪迴中,失去自強自救的機會。